
"老板,这手机壳拿货价才五块,你卖三十?"前几天在数码城修手机,我顺口跟老板唠嗑。没想到这话像戳了马蜂窝,老板直接把螺丝刀往桌上一摔:"现在卖手机壳都算良心买卖!上个月我卖了12台手机,台台亏八十,再这么下去短线配资开户官网,这店早晚得黄!"这话听得我心惊——要知道,十年前手机店可是躺着赚钱的行当,如今咋就成了赔本买卖?
一、从"日进斗金"到"卖一台亏一台"
(一)曾经的黄金时代
2013年我大学毕业那会儿,校门口的手机店天天跟菜市场似的。记得有家迪信通门店,高峰期一天能卖五六十台手机,店员数钱数得手抽筋。那时候卖一台OPPO R1能赚400多,比我一个月实习工资还高。更绝的是运营商补贴,只要顾客办个合约套餐,店里就能拿500块返点,比卖裸机还划算。
迪信通最风光的时候,全国门店超过3000家,平均每1.5天就开一家新店。2016年全国手机出货量5.6亿部,一大半都是通过线下店卖出去的。那时候的手机店老板,开的不是宝马就是奔驰,妥妥的"隐形富豪"。
(二)崩盘有多惨?
谁能想到,风光不过十年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全国近15万家手机店倒闭,存续的只剩14万家。迪信通门店从3000家砍到600家,2024年净亏13.7亿,平均卖一台手机亏100多块。我老家县城那条"手机一条街",以前有17家店,现在只剩3家,剩下的不是改成奶茶店,就是卖起了二手机。
展开剩余79%更惨的是中小商家。有个开了十年店的老板跟我说,现在每周能卖3台手机就算烧高香,大部分时间都靠维修旧手机、卖配件糊口。以前进货一次拿100台手机,现在只敢拿5台,生怕砸手里。
二、崩盘背后的"四大杀招"
(一)电商砍断"信息差财路"
以前手机店赚钱全靠信息差。2015年我同学在县城手机店买了台华为荣耀,官网价900块,店里硬要卖2000,还忽悠说"全网最低价"。更狠的是配件,进货5块的充电器敢卖80,贴个膜要298。但2016年后,京东、拼多多把价格标得明明白白,顾客拿着手机比价,你要是贵50块,转头就走。
(二)品牌直营抢了"中间商饭碗"
华为、小米这些品牌自己开专卖店,直接把价格压到最低。以前手机店卖一台vivo能赚300,现在品牌店只让赚50。更绝的是,品牌商还搞"线上线下同价",顾客在店里体验完,直接线上下单,门店成了免费体验店 。去年我在迪信通看了台小米14,店员说最低3999,结果我在小米商城下单,3799还送耳机。
(三)运营商补贴"断粮"
以前手机店60%的利润靠运营商返点。2013年办个电信合约套餐,店里能拿500块补贴,卖一张电话卡也能赚150。但2016年后,政策收紧,运营商补贴从500降到200,最后干脆取消。没了这笔钱,手机店等于被断了"口粮"。
(四)消费者"用脚投票"
现在年轻人买手机,要么线上比价,要么直接去品牌店。更要命的是,手机换机周期从18个月拉长到3年。我同事的iPhone X用了5年还没换,她说"手机性能过剩,没必要年年换"。再加上经济环境不好,大家更舍不得花钱,手机店的日子能不难吗?
三、迪信通的"自救困局"
(一)断臂求生关店止损
迪信通这几年疯狂关店,从3000家砍到600家,光2024年就关了900家。但关店也得花钱,光违约金、员工赔偿就花了几个亿。有内部员工说,现在剩下的门店都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店,三四线城市基本撤光了。
(二)转型线上"水土不服"
迪信通也想搞电商,2020年上线了自己的APP,但流量少得可怜。后来入驻京东、拼多多,结果平台抽成高,价格还得跟其他商家拼刺刀,根本不赚钱。去年双十一,迪信通线上卖了10万台手机,结果一算账,净亏800万。
(三)二手业务"杯水车薪"
现在迪信通很多门店都开始卖二手机,但这行水更深。收一台iPhone 13要3000,翻新后卖3800,看似赚800,但遇到拆修机、进水机,一下子就亏好几千。更麻烦的是,顾客对二手手机信任度低,一个月能卖10台就算不错了。
四、政策救市"效果有限"
(一)国家补贴"远水解不了近渴"
2025年1月,国家推出手机购新补贴,最高补15%(单件不超过500元)。江苏、贵州等地还加码,买华为Pura70 Pro能补1300元。但这政策对手机店帮助有限——补贴直接给消费者,门店利润还是薄。而且补贴要等3个月才能到账,小商家根本垫不起钱。
(二)地方政策"隔靴搔痒"
有些地方政府给实体零售减税,但手机店主要成本是房租和人工,减税省不了几个钱。比如广东给小微企业免房产税,但迪信通这种连锁企业享受不到。还有地方搞"消费券",但消费者更愿意用券买家电、餐饮,手机消费占比不到10%。
五、行业未来"路在何方"
(一)即时零售"夹缝求生"
美团闪购、京东秒送这些平台成了新出路。深圳一家手机店通过美团闪购卖手机,2025年3-7月订单量涨了15倍,客单价从2000提到4500。迪信通也跟美团合作,现在每天能接20单,虽然利润不高,但至少能维持现金流。
(二)增值服务"另辟蹊径"
有些聪明的商家开始转型"手机服务专家"。比如杭州有家店,主打手机维修、数据恢复,还提供"以旧换新"。换电池成本50,收费150,利润比卖新机还高。还有店跟运营商合作,办套餐送免费贴膜、免费杀毒,靠服务留住顾客。
(三)下沉市场"最后的阵地"
虽然三四线城市门店关了不少,但农村市场还有机会。有些商家在乡镇开"手机+家电"综合店,卖手机的同时卖冰箱、洗衣机。河南有个老板,在县城开了5家店,主打"老年机+宽带套餐",一年能赚200万。
结语:手机店的"生死时速"
手机零售行业的崩盘,本质上是时代变革的缩影。当信息差消失、渠道透明化,靠"投机取巧"赚钱的模式注定要被淘汰。迪信通们的困境,也是所有传统零售业的困境——要么转型重生,要么消失在时代浪潮中。
但话说回来,手机店真的会彻底消失吗?我看未必。就像现在的书店,虽然被电商冲击,但靠咖啡、文创找到了新出路。手机店也一样,只要抓住"服务"这个核心,总能找到活下去的办法。毕竟,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短线配资开户官网,人性对"温度"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新闻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