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财富配资
一位英勇的将领,被父亲亲手刺破舌头;三十年后,他用同样的舌头招致了自己的死亡。
这段悲剧在中国军事史上堪称最为离奇的遗传宿命。
贺若敦是西魏的一位名将,以勇武著称。他曾带领三千精兵,成功击退敌人十万大军,威名远扬。然而,最终他以一种令人惋惜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死得如此窝囊,连官职和兵权都丧失殆尽,竟只是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,或说得太多。
这场悲剧发生在北周时期,贺若敦本应凭借赫赫战功得到更高的荣誉,尤其是在湘州一役中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88%那时,他驻守的是一个水源枯竭、粮草短缺的小城,而敌人则是陈朝的主力军队,围城已整整十天。
贺若敦没有等援军,而是巧妙地利用假情报,欺骗敌人称援兵三日即到。趁着夜色,他带着自己的部队成功突围,敌人闻讯追击百里,但却被他事先布下的陷马沟所困,数千敌军伤亡惨重,湘州得以保全,贺若敦不仅毫发无损,还保存了部队的完整。然而,回到朝廷,他所得到的奖励却远低于预期——仅仅只是一个刺史的职务,没有更高的封号,没有显赫的赏赐。
他气愤不已,在部下面前怒骂:“如今谁立下赫赫战功都要靠拍马屁,老子还不如不去救那座城。”
这番话传入宇文护耳中,而宇文护正是北周的实权人物,掌握着兵权与生死大权。
他无法容忍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,即便这人是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。因此,贺若敦被削职为民,一夜之间,曾经威震一方的湘州战胜将军,竟失去了军服和兵权。
他搬回了老家中州,做起了闲职,连一兵一卒也无法指挥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不闭嘴,依然在酒桌上高谈阔论,批评朝廷不给他应得的待遇。最终,朝廷忍无可忍,强迫他自尽,而这一切竟只是因为他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。
最令人心碎的,是贺若敦临终时的那一幕。他叫来儿子贺若弼,将锥子深深刺入儿子的舌头,鲜血涌出,他冷冷地说:“记住,嘴害人,舌头比刀还锋利,割掉还能活,说多了命都没了。”
贺若弼,这个继承父亲遗志的将军,后来成为隋朝最出色的武将之一,然而,他的结局与父亲几乎一模一样——因为一句话,死得毫无尊严。
公元589年,贺若弼率领隋军攻入建康,活捉陈后主,直接决定了陈朝的灭亡。
那场夜袭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最精密的一次闪击战,贺若弼亲自带领先锋,翻墙破门,一刀未拔就把陈后主从藏身之处揪了出来,整个南陈政权彻底崩塌。
所有人都认为他是“天下第一功臣”,甚至隋文帝杨坚也曾盛赞他:“此役,贺若弼功在韩擒虎之上。”
然而,事情却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变。贺若弼不仅没有谦虚,反而在庆功宴上公开挑衅杨素,讽刺他“只会拍皇帝马屁,打不了仗”。
这番话传到了太子杨勇耳中,太子笑言:“弼公真性情。”然而,仅仅一年后,杨勇就被废黜,新皇杨广继位。
杨广这个新帝,并不喜欢别人提起他哥哥,也不喜欢有将领敢于直言。于是,贺若弼成为了他眼中的眼中钉。
杨广召见贺若弼,问他对新政的看法,贺若弼毫不掩饰地说了一句:“陛下志大才高,然多细务,宜任能者。” 表面上看似恭维,实则含有讽刺。
杨广心领神会,当场微笑点头,却迅速命令御史台查他是否有“谋逆言论”。
三日后,贺若弼被捕,罪名是:“私议宫禁,妄论君上。”
在审讯过程中,贺若弼冷笑道:“终究应了我父亲的预言。”
杨广的手段愈加残酷,命人将他当庭斩首,尸体暴晒三日,竟没有一个人敢收尸。
贺若弼这一生,凭借卓越的战功改变了历史,却因一时的不慎言辞葬送了自己的生命。
杨广下令不得为贺若弼立传,不许百姓讨论他的死,直到唐代修《隋书》时,史官们才偷偷记录下了贺若弼的事迹,并对其进行评价:“贺若弼,有将才而无将德,性刚烈,多言少思。”
当贺若敦临终时,贺若弼年仅十五岁,亲眼目睹父亲自尽的悲惨场面,眼看着鲜血与酒味弥漫整个房间,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痛苦。
年少的他从此走上了军事道路,却始终未能摆脱父亲的命运。他没有背景,没有权势,只有通过不断的拼搏才逐渐走上了军功之路。
他初次上战场时,便亲自担任先锋,带领五十人奋勇冲杀,斩敌将一命归西,从此名声大振。
然而,贺若弼深知,战场上所能夺取的,不仅仅是敌人的性命,更重要的是口舌之争。于是,他选择保持沉默,始终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。然而,最终,他还是因为一句话葬送了自己的生命。
他在朝堂上的“失言”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,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,也断送了家族的荣耀。
贺若敦与贺若弼父子的悲剧深刻反映了“军中话祸”的可怕,不是因兵败,也不是因为叛变,而是因为言辞不慎。
贺若弼的家族在他死后被朝廷彻底抹去,家族成员被驱逐边疆。直到唐代,后人悄悄为他建起了衣冠冢,并刻下墓志铭:“舌为祸本,言为身累。”这正是贺若敦临终时对他的教诲:“慎言可保命。”
这一悲剧不仅仅是父子二人的命运悲歌财富配资,它所反映的却是一个时代的巨大冲突:在战场上,你的武力可以帮助你屠戮敌人;但在朝堂上,任何一句不谨慎的言辞,都可能让你丧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新闻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