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,唐朝和明朝是其辉煌时期,尤其唐朝时常有“万国来朝”的盛况,长安城中更是聚集了各国的使者和商人,外国人在这座大唐的都城中出没频繁。唐朝时期,波斯人便经常出现在长安,他们身着华丽的波斯服饰,跳着富有异国情调的胡炫舞广州股票配资平台交流,街头的酒肆、烤肉摊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。波斯人给大唐带来了浓厚的异域风情,这种文化交流甚至影响到了唐朝的许多风俗和社会风貌。
1955年,西安的一座古墓发现了波斯人留下的痕迹。当时,工人在修复战乱损毁的古迹时,偶然挖到了一块异常坚硬的石板,且发出了奇怪的声音。专家赶到现场,继续挖掘后,发现了一个波斯夫妇合葬的墓葬。墓中出土了两块碑文,一块用汉字书写,另一块则是波斯文。汉字碑文记录着墓主人的身份信息,显示他是唐朝一位官员苏谅和妻子马氏的合葬墓。而波斯语碑文则对墓主的身份有了更为深刻的揭示。
展开剩余76%刚开始,专家们对这两块碑文并未过多在意。然而,翻译波斯语碑文后,专家们惊讶地发现,这块碑文竟透露出墓主人与马氏的关系竟可能是父女而非夫妻。这一发现让众人震惊不已,因为汉文碑文明明确写着苏谅与妻子马氏,而波斯文碑文却清晰地表明马氏是苏谅的女儿。于是,关于这两块碑文之间的关系,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议。
有专家认为,这可能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不同的理解,至于一些来自日本的专家则提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解释:“马氏既是女儿,也是妻子。”这种说法基于波斯的“拜火教”习俗,在萨珊王朝时期,王族之间的婚姻并不严格遵循血缘关系的禁忌,而是重视血统的纯正。对于波斯王族而言,父女结合反而是神圣的。因此,这段历史并非“乱伦”,而是一种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体现。
这种对历史的解读,不仅让现代人感到震惊,也揭示了唐朝与波斯文化交流的深度。波斯王朝在公元224年建立,曾统治波斯及周边地区长达四百多年,但其境遇并不顺利,经常遭遇周边国家的威胁。为了寻求庇护,萨珊王朝向大唐朝贡,认唐朝为“天可汗”,并成为唐朝的附属国。作为回报,波斯向唐朝贡献了大量的珍宝、器皿和美女。波斯的皇族成员与唐朝的关系也日益紧密,尤其是在萨珊王朝遭遇阿拉伯侵略时,末代国王伊嗣埃三世甚至带领家族逃亡,最终决定投靠大唐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波斯王朝的灭亡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。伊嗣埃三世求援无果,最终在沙漠中逃亡,直到他意识到唯一的庇护所——长安。唐朝对这些波斯贵族并没有冷落,他们得到了安置和庇护,卑路斯作为波斯王族的继承人,在长安得到了唐高宗的支持和认可。高宗任命卑路斯为威波斯都督,并为其修建了波斯风味的府邸,使其能在长安有个归属感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波斯人渐渐融入了大唐社会,长安城成为了东西文化交汇的一个重要枢纽。汉人和波斯人共享节庆、舞蹈、饮食,甚至彼此的服饰和文化也相互影响。这种文化的融合为唐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展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。然而,尽管波斯人在长安过上了安定的生活,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。
公元679年,波斯王子泥涅师随裴行俭征西,他的目标是重建萨珊王朝,赶走外敌。然而,这次出征最终以失败告终,泥涅师只身流浪在外28年,直到他最终返回长安。唐中宗在得知其困境后,任命泥涅师为左威卫将军,并允许他在长安安度晚年。虽然波斯人在唐朝生活了多个世纪,但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,保持着“拜火教”的传统,甚至在长安建立了波斯教的寺庙。
尽管唐朝的法律严格禁止近亲结婚,但波斯人则通过两块碑文来表达他们对传统的坚守。一块碑文表明这对夫妇符合唐朝的法律要求,而另一块则体现了波斯王朝的宗教信仰。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,使得这一历史故事更加丰富与复杂,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宝贵历史资料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新闻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